《长白山江岗志略》为刘建封于光绪34年担任吉奉勘界委员及添设长白府治安图调查员期间,历时四个多月时间,踏遍长白山诸峰、天池、三江之源乃至山山水水。耗尽三年心血而著。后人把他称为“全面科学考察长白山区第一人”。《长白山江岗志略》共五万字,分序言、缘起、长白山记和长白山江岗志图等四个部分。全书详细地介绍长白山地带240多个地名和长白山丰富的动植物资源。为后人了解长白山、研究长白山留下了珍贵的史料。
《长白山江岗志略》中提到的各种珍禽异兽达1200余种,分属73目,189科。其中有我们经常提到的东北虎、黑熊、野猪、马鹿、梅花鹿、紫貂、狍子、野鸡、熬花鱼、细鳞鱼等都有详细记载。
其中如东北虎,书中记载:东北虎,猫科,单独生活,没有固定巢穴,多居避风山岩或草丛。东北虎全身是宝,虎骨是最有名的国药。
又如紫貂,食肉目,鼬科,别名:赤貂,大叶子。貌似中等家猫,性格孤僻,喜独居,善爬树,夜间觅食,以小型哺乳动物为主要食物。
其中还有一些不多见的珍禽,如:豹、麝、猞猁、鸳鸯、丹顶鹤、飞龙、啄木鸟等在书中亦有详细记载。
如《长白山江岗志略》中记载:“虎生三子,一为豹”。豹似虎而略小,俗谓能食虎,盖其性暴,敢与虎斗也。毛赤黄,间有黑色,其皮质稍薄,不及虎之美。属食肉猫科,别名:金钱豹、金线豹、文豹。栖于丛林中,巢窝多筑于树丛和崖洞。
又如鸳鸯,书中记载:属雁形目,鸭科,别名:官鸭、匹鸟。鸳鸯是长白山的一种稀有珍贵鸟类。世界上仅有两种:一种是亚洲种,另一种是非洲种。亚洲种分布在中国。一般人以为鸳鸯是南方的水禽,其实它的老家在长白山。
再如飞龙,书中记载:飞龙,鸡形目,松鸡科。喜欢栖息在针阔叶混交林,取食植物嫩芽及花果。是典型森林鸟类。飞龙两字是满语“斐耶楞古”的谐音。
此外,书中对在长白山区发现的,现在只有在传说中有记载的珍禽,如:四翼鸟、三足兽、独角兽、横宽兽、河蛤、龙岗双龙、黑毛兽、飞鼠、双脊鱼等。
书中记载:四翼鸟,头圆尾细,前两翼长,后两翼短,淡黄色,形同蛱蝶,声似黄鹂,人有见其雌雄双飞者。
三足兽,形如狸,前二足,后一足,行即跳跃,善食倒根草,然亦不恒见耳。
黑毛兽,身长半尺余。毛色黑,长四寸许,其行如飞。有猎夫枪毙其一,被西洋人用百金购去。
双脊鱼,色紫无鳞,其背双脊,尾亦双尖。偶一得之,味苦不能食。
河蛤,其大如箕,用枪去之,蛤不动,入河取之,负而归。得一明珠,长可径寸,系腰中,尘不能近身。
龙岗双龙。塔甸(今长白镇)于祥麟云:光绪丁未(1907年)五月间,日夕大雨,忽见双龙跃于龙岗(今塔山),旋自东南陡起狂风,吹出无数黄云,直奔白山(长白山)而去。
书中还记载在长白山打猎的围帮中流传的一句顺口溜,描写了四种动物:三虎生一豹;三豹生一铥;三铥生一貅;三貅生一狴犴。
铥,似虎非虎,似豹非豹,甩只长尾巴,专由老虎驮在身上去猎食。见到牲口,怪吼几声将其震昏,专吸兽血。
铥生三崽,方产一貅。貅,似虎似豹,头长独角,四蹄生风,快似流星,专用独角豁开兽腹,吞食其五脏。
狴犴,乃貅所生。此兽似蛇非蛇,似龙非龙,虎头蛇身,通身鳞片,腹下生四爪。比铥、貅还利害,常吐瘴气害人。
相传,上述奇兽的眼睛都是夜明珠,其骨制成丸散膏药,可治百病。明朝嘉靖年间,长白县七道沟猎手“王炮儿“曾获一只狴犴,剜其双目,交辽东总镇,后送京进贡,皇上称赞长白山是:千兽之国,奇兽之苑。
《长白山江岗志略》除收录了各种珍禽异兽的分布地外,还对它们的分属科目、生长特性和生活习惯以及药用价值都做了详细的描述和介绍。
过去在长白山曾流传过这样一句谚语叫“棒打狍子瓢舀鱼,野鸡飞到饭锅里”,充分表明了当时物产的丰富。可是,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延伸和各种人为因素,珍禽异兽越来越少,甚至有些已经绝迹或成为国家级保护动物,只能在动物园里见到。现在,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,开展了禁枪禁猎等一系列志愿者保护活动。近几年上山打猎的少了,下河捕鱼的少了,偶尔也能看见大群野鸡在山上相互追逐的场景。相信不久的将来,那句代表东北特殊“景观”的“棒打狍子瓢舀鱼,野鸡飞到饭锅里”的场景会再度出现。